南传佛教中的菩萨

2023-11-23 - admin

在南传佛教的国度里却几乎没有“菩萨”一说,无论是三藏著述,还是僧侣的修行,包括普通信众的认知里,都只会提及到佛陀和阿罗汉。那是否南传根本没有菩萨道呢?

众所周知,南传对北传的许多经典持保留态度,而在他们承认的经典中,只有少数关于菩萨的言说,主要收录于巴利语三藏《经藏·小部》中的《本生经》《佛种姓经》《所行藏经》及其批注中。这些经典无一例外都是有关佛陀过去世修行菩萨道的本生故事,和少量关于未来佛——弥勒菩萨的叙事。再无其他菩萨。

与北传一样,南传同样认为菩萨要远胜于阿罗汉,因为那是成佛的根本。但既然如此,为什么南传却以阿罗汉为修行的最终目标,而不是菩萨呢?难道他们不想成佛吗?这个问题的答案,就在他们在菩萨的定义中。

南传认为,成为菩萨的因缘条件,极为苛刻,并非人人具足。首先,必须要经过佛的授记。佛只会为满足以下八点的人授记:

一、是人

二、是男人

三、巴拉密已经圆满至足以使他在那一生证得阿罗汉果

四、遇到一尊活着的佛陀

五、是一位相信业力的隐士(佛教以外的出家人)或是一位佛教的比库

六、具备四禅八定与五神通

七、有不惜牺牲自己生命修巴拉密的非凡精进力

八、善欲足够强大至令他发愿成佛

佛陀自己为例。释迦牟尼在难以计数的过去世,曾名为须弥陀时,是个很富有的婆罗门男子。父母早逝之后,他顿觉人生的苦和无常,于是散尽了家财,离家去山中独自修行,过着隐士的生活。他无比精进,没有一刻的放逸,很快就成就了四禅八定和五神通,可以说证得阿罗汉果是迟早的、一定的事。于是他每天都在享受禅悦和游戏神通中度过,不知不觉过去了好多年。

有一天,他正在天上飞行,发现城里比平时忙碌许多,飞下去一问,原来是世上已经有了燃灯佛,大家正在准备修路和装饰来迎接燃灯佛和他的弟子们。以须弥陀的智慧,是完全能够觉察到圣人的降世,住胎、成道的,但他对世俗已经太久没有兴趣,所以错过了。

仅是听到佛陀二字,须弥陀就立刻感觉到从未有过的大愉悦,甚至想在燃灯佛和弟子们进城时,用身体充当铺路的石头,而且也这么做了,对于他来说,能供养佛陀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。等他见到燃灯佛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,见到天神人类环绕的志高礼敬后,他在心里暗暗发誓,自己将来也要成佛。

此誓愿一发,燃灯佛就知道时机已成熟,在场无数的天、人、鬼已经其他众生中,有一位具备成为菩萨的所有条件。于是在须弥陀献花时,为他正式授记:

一、 诸比库,你们看这勤修善行的修行者,须弥陀隐士。他将在四阿僧祗与十万大劫之后,在众梵天、天神与人当中,出现为佛。

二、 在成佛的边缘,须弥陀将会出家,舍弃了非常令人愉快的迦毘罗卫城。之后他投入禅修和实行极度的苦行。

三、 在一棵阿阇波罗榕树下,他接受了乳饭的供养,再走去尼连禅河。

四、 在将要成佛时,他在河边吃了乳饭。然后在天神整理好的道路上,走向菩提树。

五、 来到证悟地点的菩提树下,他顺时针向它绕转,从南走向西,从西走向北,再从北走向东。他将成为圆满正觉者、无人可匹比、善名远播。坐菩提树下,他将证得彻知四圣谛之观智。

六、 这尊佛的母亲名为摩耶夫人;他的父亲是净饭王。这尊佛则名为乔答摩。

七、 他的一对上首弟子是拘利多(目犍连)和优婆低沙(舍利弗)。已经无漏、无贪、心平静与定力极深。一位名叫阿难陀(Ananda)的比库将是佛陀的侍者。

八、 诃摩长老尼与莲华色长老尼,两者皆已无漏者、心静且定,将是一对上首女弟子。阿剎陀榕树将是这尊佛的菩提树;他即在此树下证得佛果。

九、 吉达和阿多罗婆各将是佛陀的首席俗家男弟子。同样地,优多罗和难陀母将是佛陀的首席女弟子。

就这样,须弥陀开启了他的菩萨之路,在经过四阿僧祗与十万大劫后成佛,也就是后来我们熟知的释迦牟尼佛。在这个不会多一分,也不可能会少一分的时间长河里,须弥陀将在每一世都毫不懈怠地用十种方法修菩萨道,直到全部圆满。

1、布施巴拉密 是以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为基础,愿意舍弃所拥有的身外物,甚至自己的肢体或生命来帮助他人的善思。

2、持戒巴拉密 是以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为基础的身善行和语善行。

3、出离巴拉密 是在明了欲乐与生命界的不圆满之后所生起的舍弃欲界之心。

4、智慧巴拉密 是毫无错误地透视诸法之共相与特相的心所。

5、精进巴拉密 是为众生之福利而付出的身与心的努力。

6、忍耐巴拉密 是忍受他人对己所犯之错的忍耐力。

7、真实巴拉密 是只说诚实不欺的真实语言。

8、决意巴拉密 是对利益众生之善行毫不动摇的决心。

9、慈巴拉密 是为众生之福利与快乐所做的祝愿与奉献。

10、舍巴拉密 是对所有好与恶之法舍弃爱与恨,采取平等和无分别的态度。

而在修菩萨道的时候,菩萨多在人道,因为只有人道最适合实行十种巴拉密。这与北传的说法如出一辙。但因为修十种巴拉密的缘故,福德太深厚,菩萨又经常会生于只有乐没有苦的天道,在这种情况下,菩萨会选择决意死,很快结束自己天道的生命。

因此,南传认为,菩萨在成道前其实就是普通凡众,一样有无数烦恼,为衣食奔波,不记得自己的前生后世,承受自己的因果。当然,作为修行者的时候可能例外。唯一不同的是,菩萨在这无数的轮回中,受慈心和愿力的影响,时时刻刻践行着菩萨道,直至十波罗蜜圆满。据佛经所记,佛陀在修布施巴拉蜜的时候,光是布施自己的头,堆起来就有一座山那么高;布施自己的血,汇聚起来就是汪洋大海。

想想看,我们身边有几个人具备这样无畏的布施之心?战争年代多一些,和平社会里就很少了,大家都很珍惜自己的身体。

因此,南传认为,真正能行菩萨道的人,可以说无数世才出那么一两个。既本身具备阿罗汉的资质,有修有证,也要有非凡的舍身取义的精神,还要足够的善欲誓愿成佛,最后要能遇佛出世为之授记。这些苛刻的条件聚合在一起,就相当于大浪淘沙。

换句话说,即便是一位大修行者,发下宏大的誓愿要成佛,也不能成为菩萨。因为他的善欲和行舍的精神,并不足以支撑他至少在四阿僧祇和十万大劫的时间里,稳固而坚定地行菩萨道。就算满足所有条件,也需要佛的授记。

在这一点上,南传显得十分理智。以阿罗汉为目标,在修证上首先达到标准,然后通过智慧去善欲和行舍,待佛降世获得授记后,再以菩萨道圆满十波罗蜜,既而成佛。

北传则调整了一下顺序,誓愿在前,圆满波罗蜜和修证同行,直达佛道。

根本上来说其实没什么差别,毕竟目标一致,至于行法对错,只能交给因果了。


- END -

226

南传佛教中的菩萨

南传佛教中的菩萨

在南传佛教的国度里却几乎没有“菩萨”一说,无论是三藏著述,还是僧侣的修行,包括普···

南传佛教的源流与特色

南传佛教的源流与特色

南传佛教僧人身上所披的红褐色、黄褐色的袈裟,必须按照《律藏》的规定进行裁剪、缝制···